埃及

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法老们为何热衷于大


金字塔、神庙和方尖碑,这些已成为埃及最鲜明的特色标志。金字塔兴盛于古王国时代,是法老的陵墓。神庙是古埃及人祭拜祖先、侍奉诸神的场所。方尖碑的造型灵感来源于古埃及人对纸草的认识和熟悉,由巨大的整块石头切割而成的方尖碑上绘以象形文字和浮雕,成了法老的功德碑,百姓表达敬意的对象,这种威严的造型而今被广泛引用于众多展示肃穆和庄严的高大建筑和纪念物中。在古埃及用来尊崇太阳,并保持死后的幸福,也有木质的方尖碑,多出现于墓室,为减轻死者在死后世界的劳役。

一、在新王国时期,财力的增强,为其大兴土木、夸耀威势提供了条件

志得意满的法老也乐于此道,因而这时的建筑数量增多,规模更为恢宏,法老的木乃伊制作也日趋精美,随葬品更为奢华。

底比斯是统一的第18王朝的圣地,法老们热衷于将陵墓安葬于此,图特摩斯一世(约公元前-前年)是第一位在戴尔·艾尔·巴哈里后身偏远的山谷中建陵寝的法老,此处就是后来的“帝王谷”。

当他发现几乎整个埃及找不到一座没有被盗墓贼洗劫过的皇家陵墓,甚至连被认为最不容易被盗的大金字塔也不能幸免时,在岩石上直接凿出陵墓似乎才安全和隐蔽。那里有62座陵寝,几乎包括所有的王室成员。

作为底比斯的主神,阿蒙神的地位至高无上,卡尔纳克神庙和卢克索尔神庙就是新王国时期的杰出代表,在其长长的甬道两边排列着公羊头的司芬克斯像。

平民大众在每年的尼罗河水再次出现在河谷之际,还会参加底比斯的赛德节的盛大庆典,这种重要仪式在每个国王在位30年后举行,目的是为王权注入生命的活力。

二、神庙并非现代语义上简单的宗教机构,他们构成了国家行政不可分割的部分

新王国时期的特殊之处在于法老们尤其注重神庙的建设,这大概是经历了历史上的混乱,法老也深知雄伟如金字塔般的陵寝反倒因为引起民愤目标明显而不“安全”,他们选择将陵寝建造在隐蔽处,这时金字塔的建造便完全停止了。

实力的雄厚和对神佑的感激使法老愿意为自己歌功颂德,希望神灵继续赐福。图特摩斯一世登基后就着手工程的建筑事业,包括扩大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在战争胜利后,为了表示对神的感激,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即便是神庙的附属建筑也强烈地表达了法老的权威,古埃及人对法老的服从体现于每个细节。

他树立了卡纳克神庙中最早的两座方尖碑。女王哈特舍普苏特(约公元前-前年)也是不遗余力地兴建大规模的工程,在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中建筑一座大礼拜堂,围绕它的是许多附属的房间,并且在其附近竖立了两座方尖碑。

女王留下的最杰出的不朽建筑物,便是位于戴尔·艾尔·巴哈里的她的葬祭庙。坐落于陡峭的山麓之下依山而筑的柱廊式建筑气势磅礴,风格独特。继任的图特摩斯三世(约公元前-前年)更是位伟大的建设者,他为卡纳克神庙建筑了第六塔门和一些圣所殿堂,竖立了四座方尖碑,另在赫利奥坡里斯建立两座方尖碑,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公元前-前年)继承父业,同样热衷于工程建筑。拉美西斯二世登基后,在阿瓦利斯附近建造了夏天避暑的宫殿,并营建新城培尔·拉美西斯,他扩建了卡尔纳克神庙,在底比斯的拉美修姆祭庙以及阿拜辛布勒神庙前立了四尊巨大人形雕像。

从拉美西斯二世起,宫殿和神庙中都广泛采用大量的雕像,房屋建筑上也有创新。古埃及人的地板,天花板,墙大多采用了鲜艳的颜色来装饰,绘以鲜亮的图案。雕像也用鲜艳的颜色,如红色或黄色。神庙中纯净而美丽的石灰石浮雕为神庙增色不少。在雕像的制作中,采用镶嵌技术,甚至运用色泽艳丽的卵石拼凑而成。

二、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帝国时期的埃及人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充满情趣,这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他们在建筑中加入自己喜爱的标志,如动物,树木,植物和日常生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人。古埃及人乐于养花,喜欢有水,富人通常在其房前屋后修建封闭的花园,种满植物和果树,一般还有水塘。建筑工程的材料选择是有等级差异的,平民的房子多采用泥砖,贵族的别墅、法老的宫殿和神庙则多采用石头。

古埃及人发现石头坚固持久的特性和他们追求永恒的信念吻合,因而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石头,尤其是神庙建筑,似乎只有石头才能很好地表达神性的持久。这短暂和长久的对比泾渭分明地严格区分,这种理念被运用至整个埃及。法老曾多次派遣采石队伍,为其搜罗各类石头以满足其不同的需要。

花岗岩坚硬,适合大的建筑物,石灰岩和片岩多用于浮雕和各类雕像。充满成就感的法老在各种建筑和雕刻上都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希望自己以此赢得人们的尊敬,并能够永世不朽。

三、古埃及人很看重名字的重要作用

哈特舍普苏特女王死后,继任的图特摩斯三世努力消除女法老留下的一切痕迹,刮去她在建筑物上的名字。埃赫那吞改革失败后,图坦卡蒙试图抹煞宗教改革在人们心中的印记,自行迁都改名。新王国时期,埃及人开始到吉萨去,发思古之悠情,造访那里的陵墓,拜祭逝去已久的国王们,瞻仰这些伟大的陵墓,那些造访者在金字塔和庙宇的墙面上留下了刻画的自己的名字:“阿罕穆斯,易卜塔哈之子。”可见,当时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更喜欢个性张扬,重视身前身后名。

对于古埃及人而言,名字是一个人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灵魂和肉体一样重要。被学者们称为“名字学”的一类文稿很好地体现对事物名字的尊重,其中广为人知的是新王国晚期一个名叫阿门尼莫普的圣书书吏编撰的教学用书,标题:创建为澄清心灵、教育无知、学会存在的所有事物的教育。标题之下没有一个解释或评论的词,而是连续写下一系列事物的名字,包括宇宙的要素、人的类型、埃及的许多城镇和乡村、牛的器官等等。

一个人的名字一旦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成为这个人的组成部分,甚至能代表人本身,毁掉名字就代表直接加害于这个人,人们十分忌讳雕刻或书写的名字被凿去或擦去。图特摩斯三世那种极端的做法也表明当时宫廷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

在古代世界,拥有一定的珍宝,如稀有的贵金属、光彩的衣料、奇特的羽毛、各式珠宝、精美武器是地位的重要象征。财富的所有者被视为权贵,对贫困者和下属有支配权。法老刻意维护着他们对财富的垄断,谨慎地赏赐被认为是王室特权的标志。

四、古埃及人有厚葬的习惯

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暂时离开遗体,但过一段时间,灵魂必须回到遗体之内,合而为一,死者才能开始其死后生活,直至永远;若遗体无存,灵魂便永远飘零,那是他们最惧怕的结局。他们把死后的生活安排看得高于一切。

当时,国王、贵族至少要求墓葬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墓室要尽量宏伟牢固,以保存遗体、万无一失;二是要用丰厚的陪葬、供奉和定期的祭祀,以保证死后生活得到充分并不断的供应,为此墓室必须摆满各种吃、喝、用的物品,各类谷物、面包、酒、油、蔬菜、肉食等一应俱全,还有豪华的衣服、首饰和生活用具,并要拨出专门的土地财物给专职祭司,定期举行祭祀、奉献祭品;三是墓室内要放置俑像,墓壁要装饰壁画,它们都用来表示人间的生活情景,即死者生前享有的或希望获得的各种生活乐趣与财富。

在古埃及墓葬中,丰厚的随葬品暗示着来世对财富的拥有,也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求,统治阶层因为占有财富而更显尊贵。古埃及人因“重视死后甚于生前”闻名于世。年图坦卡蒙墓重见天日,无以计数的珍宝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在震惊的同时,也窥见到帝国的繁盛。

参考文献:

王宝珍:《论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蒲慕州:《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化史》

周启迪:《古代埃及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ddqh/1213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