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我国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合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而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经历数千年文化的沉淀,留传下来许多文化瑰宝。比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太初历》、《史记》、四书五经等等。

“民以食为天”无论那个朝代,何时何地百姓必须要吃饭。因此掌握好农耕时节,什么时候种什么,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显的非常重要。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因此我们祖先编纂了《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后人农耕时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最早出现在夏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此时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于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即《太初历》。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西汉时期,公元前年,汉武帝以司马迁、公孙卿、壶遂、星官射姓、历官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郡侯宜君、方士唐都和民间历算家唐都、巴郡落下闳、徐万且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即《汉历》,被后人称为《太初历》。有人说邓平编纂了《太初历》,只是一个片面说法。

当时《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农历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为.日,一朔望月等于29.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它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将其平均等分为24份,每一个位置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每月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全年分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合称为24个节气。

距今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很可惜的是西汉的《太初历》原著已失传。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一共使用了一百八十九年,它比古罗马“儒略历”早了58年,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随后二十四节气经历了各个朝代考验一直沿用至今。包括:祖冲之的《大明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南宋杨忠辅的《统天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订的《授时历》等等。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谢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dlwz/132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