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馆的原创栏目,我们会在每周介绍一种在我馆展厅内展出标本的鸟类,并标注展品位置,同时配上一张特征明显的画作,方便读者们记住它的容貌。
绘图:苏靓
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
英文名:Light-ventedBulbul
目: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鹎科(Pycnonotidae)
属:鹎属(Pycnonotus)
体长:约19厘米
繁殖季节:3月-8月
年IUCN濒危等级:LC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LC
年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位置:鸟类展厅鸟类分类系统展区—雀形目
可能好多人没有听过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这个名字,但要说白头翁,相信大部分人都略有耳闻(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植物中的白头翁),而且这一“外号”也是很好地形容了这种鸟的特点:白色的枕羽,像极了老翁头上的白发。儿时学过的一篇文章中说道:有一种非常漂亮的小鸟,一直想要学一套跟别人不一样且高超的本领,于是,它跟喜鹊学搭窝,跟黄莺学唱歌,又学飞行,学打猎……每一个都学得虎头蛇尾,直到满头白发,也没有学到什么本领,后来,它为了吸取教训,就把满头的白发传给了它的子孙,就有了现在的白头翁。当然这只是一篇童话故事,旨在告诉孩子们无论学什么,要懂得坚持且有恒心,切不可三心二意。虽然故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也从侧面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白头翁“白头”的这一特点。
白头鹎这种鸟类,本是南方常见鸟,常活动于海拔米以下的丘陵或平原的灌木丛地带,在城市公园、校园等绿化环境好的地方较为常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且在北方很罕见。但近年来却不断发现白头鹎的分布区明显北扩,甚至在辽宁也能够看到白头鹎的身影。在北京,曾经有人研究发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单位面积内的白头鹎,由冬天的不足15只,到了夏天,竟然能达到70只以上。由此可见,现在的白头鹎,可不仅仅是南方的常见鸟了!
摄影:苏靓
白头鹎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这个“白头”其实指的是它枕部的羽毛,年龄越大,枕羽越发洁白,而幼鸟枕部几乎看不到白色,整个头接近橄榄色。白头鹎共有四个亚种:指名亚种(P.s.sinensis)分布于中国的中西部、越南和韩国等;海南亚种(P.s.hainanus)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东南、越南北部和中部,体型较小且头部白色较少;台湾亚种(P.S.formosae)主要分布在台湾大部;琉球亚种(P.s.orii)主要分布于琉球群岛。其中,在中国内陆有分布的主要是指名亚种和海南亚种,两个亚种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出海南亚种头上的“白头发”较指名亚种少了许多。
白头鹎的幼鸟,并无白色枕羽摄影:王玉婧
白头鹎的海南亚种(左)和指名亚种(右)的对比
摄影:王玉婧
白头鹎这种小鸟性格活泼,叫声有时聒噪,有时悦耳动听,且不甚怕人,尤其在冬天,它们更喜欢在人口密度大、人为干扰大的农田或居民点活动,以便能够获得更多食物。白头鹎是杂食性鸟类,既吃一些植食性的食物,(下附白头鹎吸食花蜜和吃花瓣的视频),同时,一些小型昆虫也不在话下。看到昆虫飞过时,就飞捕于空中,一顿下来,能吃掉不少虫子,而且,大多都为农林业上的害虫。因此,在这个角度来讲,白头鹎对我们人类十分有益。
摄影:孙路阳
白头鹎吃西瓜摄影:王玉婧
拍摄:苏靓
拍摄:苏靓
白头鹎的繁殖期在3月到8月期间,繁殖期的鸣声会变得非常复杂,但鸟类的每种鸣声都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如求偶、炫耀、警告等。它们多在5月份进入繁忙的筑巢期,巢址多选择在山坡、田间、宅边、道旁的小树上,巢大多较隐秘,为典型的杯状巢,巢材通常为一些植物性材料。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白头鹎,可以发现它们的巢材有一部分是我们人类的生活垃圾,如卫生纸、涤纶、棉线甚至塑料等。白头鹎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不同环境下的白头鹎,筑巢所用的材料往往都不相同,足以可见白头鹎与人类活动的密切性,而且也能够很好地解释在城市中白头鹎数量较多的原因。
拍摄:苏靓
白头鹎的巣和卵
图片来源:浙江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真皮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lsyg/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