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古代历法散论
1、地宜与时宜
地宜与时宜是农业的两大基本问题。
地宜是不同农业类型形成的前提,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农业。《淮南子·齐俗训》“水处者渔,山处者木(采),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时宜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的时节。《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淮南子·氾论训》“因时变而制宜适也”。
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指导原则,《齐民要术》中表述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2、阳历与阴历
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特点,决定了它与天地日月的密切关系。但东西方走了不同路径,西方选择了阳历,东方选择了阴历。
古埃及人因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太阳历,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它的优点是,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回归年的长度;缺点是,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不易于观测与把握。除了少数天文、星相专家外,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一年个日升日落很难看出有什么差异。
中国人按月相周期来安排历法,以朔(无月为朔,每月的初一)和望(满月为望,每月的十五或十六日)为基础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以月亮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充分利用了月亮的盈亏周期,较之阳历更易于辨识使用。
3、夏数得天
在中国先秦历法中,一般认为“夏数得天”。当时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又称“三正”。
周历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冬至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农历十二月,大寒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农历正月,雨水月)为岁首。
由于“三正”岁首的月份不同,四季也不同。刘知几在《史通》中说“春秋诸国,皆用夏正”,大概是因为夏历既符合春夏秋冬阴阳始终、又以万物生长作为四季之首,所以比较通行。
4、黄河流域与二十四节气
阳历的缺憾在于无法体现月相的变化,阴历的缺陷在于无法体现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设置搭建起了阳历和阴历沟通的桥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它把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以相应的物候体现四季变化。又通过设置闰月和闰年,使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差距得到调适。阴历加上二十四节气之后,就变成了阴阳合历。
历史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应是以这一带的自然气候状态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二十四节气所反映的季节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物候状况(惊蛰、清明、小满、芒种)、雨雪情形(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气温升降(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都与这一带的农事活动有着极高的契合与对应性。
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教授认为,二十四节气很可能是“以黄河中上游(可能主要还是关中地区)气候条件为分段标准,所以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这个地区的农事活动的年计划,是非常适合需要的”。
虽然以月相观察为主,但节气对应了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所以在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中被普遍使用。
樊志民: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历史组评审专家、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史学专家组成员、民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委员会副主委、杨凌区政协委员等职。大农圈特邀驻场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lyjd/1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