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吃什么能控制 http://m.39.net/pf/a_6020116.html文/张联
公元前45年,埃及女王克丽奥佩托拉(Cleopatra)应邀从埃及前往罗马,与她同行的还有她心目中罗马未来的合法继承人~她与罗马执政官恺撒的儿子恺撒里昂。
克丽奥佩托拉进入罗马城,奢华的队容与场面让罗马市民震惊与轰动,他们欢呼着,克丽奥佩托拉似乎已经赢得了罗马人的心。接下来,母子入住恺撒的私人官邸;恺撒兑现了诺言,把克丽奥佩托拉的黄金塑像安放在神庙里的女神旁···克丽奥佩托拉内心澎湃,“成为罗马第一夫人”即将成为一个现实。
对恺撒这位罗马英雄,克丽奥佩托拉有着特殊的解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的克丽奥佩托拉利用恺撒前往埃及追捕政敌庞贝之际,成功地用智慧、勇气说服他帮助落魄的自己赶走当时的国王(她同父异母的兄弟),获得了独立统治埃及的大权。不仅如此,克丽奥佩托拉还成功获得恺撒的青睐并为年过五旬,婚配四次都尚未有继承人的恺撒生下了一个儿子。
对于恺撒而言,女王的“以身相许、以国相许”都是不能拒绝的美事!已经登上权利颠峰的他期待一个继承人,克丽奥佩托拉为挽留他所营造的极至奢华皇宫生活放松了他长期征战而疲惫的心,更主要的是,罗马也需要埃及这个巨大的粮仓。
那个阶段似乎是一个最美好的时期,所有的好事都接踵而来,为了表彰恺撒为罗马领土扩张、社会安全、国民富裕而征战所立下的赫赫战功,恺撒被元老院授予终身独裁者。
尽管如此,恺撒没有宣布他的儿子成为罗马继承人,也没有宣布很多他想宣布的事情,他清楚,他一个人说了不算,这些都需要元老院批准!
克丽奥佩托拉女王困惑不已,既然已经成为独裁者,而且是终身的,为什么没有独裁的权利,为什么个人的事情还要元老院批准?答复是:“元老院基于恺撒对罗马的贡献赐予他这个称号与尊荣,但并不代表着专制”。
原来,独裁和专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为什么不能专制?”女王依旧困惑!答复:“因为元老院不会允许!”而且,即便独裁,其背后还有很多限制条款。
这样的一种情形就好比当宫崎骏被授予“奥斯卡终生成就奖”之后喋喋不休地质问评委会:“为什么自己不能左右下界奥斯卡选举?”
克丽奥佩托拉生长在骄奢淫逸的皇宫,从小她只见到过两类人:主子和奴隶!主子拥有绝对的自由与权利,奴隶绝对没有自由与权利。这样的文化教育环境使得她对执政的理解就是两个字:“专制”!因为如果没有“专制”,结果就会是“被专制”。所以,在她秉承前任法老遗嘱与弟弟联合执政产生分歧之后,很快利用恺撒的势力赶走了弟弟,后又再次将另外一个表面上与他联合执政的兄弟毒死,让自己和儿子成为埃及联合执政者。
一些后世的埃及人对克丽奥佩托拉赞誉有加,觉得她运用自己的能力与魅力周旋在恺撒和其之后的执政官之间,以至于差一点让罗马成为埃及的一个省。其实,无论是让罗马成为埃及的一个省这样的“埃及梦”,还是让成为罗马的第一夫人,亦或,让其子恺撒里昂成为罗马的合法继承人等等这类愿望都不是只差了一点点,而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理由只有一个:罗马人不会同意。
放眼望去,那些在埃及街市上密集的人群和在罗马广场上密集的人群除了服饰与语言的差异外,并无任何不同,都是人,都是一个统治者之下的芸芸终生而已。然而,他们之间根本的差别就是在面对执政者所作出决定的反映与态度上。
罗马帝国漫长的历史经历了王政、共和国、帝国三个时期。王政后期,继承开始有了代代相传的世袭倾向,元老院的地位开始下降,于是,罗马人民选择推翻专制暴虐王政,同时也选择了共和政制。民众取缔了“一人为王”的政权形式,设立两名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代表罗马共和国最高权力,共享指挥军队、解释和执行法律、主持宗教活动等权力,一句话,两人共同执政。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被设置为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独裁官拥有最高的统制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有后人嘲笑罗马“一百年中有过88位执政官”。然而,罗马人引以为豪的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王者的共和体制。公元前一世纪末期,共和政体在运行了五百多年之后,内忧外患,不断征战等特殊因素使得一些人开始倾向高效的独裁制,而怀疑低效的贵族式民主。公元前82年,苏拉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终身独裁官,初次尝试军事独裁先例。其后,罗马开始了克拉苏、庞贝、恺撒的三人共同执政史,后来的历史上还有安东尼、渥大维、雷必达三人执政史。
这段时期的罗马人依旧有着根深蒂固的共和情结和共和意识。一切决定依旧是由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共同做出。对于罗马人来说,罗马,仍然意味着自由和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克拉苏死后,恺撒除掉庞贝开始走上独裁之路。后来又先后成为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大元帅,甚至宗教的最高统帅~大祭司长。此时的罗马共和制度依然存在,然而共和制度已走上了变异的历程。专制制度的萌芽开始在恺撒心中滋长并蠢蠢欲动,他开始朝着集各种大权为一身的专制君主制度迈进。
不容质疑,凯撒是一个大英雄,有远见、沉着、冷静、有热情、有梦想,同时,也敢于担当,对政敌有着宽容大度的情怀,甚至,即便在对付元老院的过程中也比较温和地捍卫了元老院很多权益。也正因如此,后来的西方世界一直将“凯撒”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代名词。
然而,罗马需要的始终是一个绝对捍卫罗马利益的执政者。
逐渐地,在罗马人的眼中,恺撒和埃及女王克丽奥佩托拉的关系、他们所生养的继承人儿子、恺撒对克丽奥佩托拉的各种土地赏赐与加封、他们对权利范围的不断要求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了为罗马人特别是共和体制捍卫者们眼中所不能容忍的越界行为。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元老院门前,恺撒被40名男子围攻,身中23刀之后倒在了他昔日的盟友和敌人庞培的雕像前。
刺杀目的只有一个:终止恺撒独裁。
埃及女王克丽奥佩托拉带着她心目中的合法继承人黯然离开罗马,那个看似很近很美的“埃及梦”变成了烟花,落地成灰。
离开前的女王依然愤愤不平:为什么恺撒的遗嘱中居然把一个外亲渥大维指定为继承人,而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在她的国家,统治者的遗体都是要经过特殊处理被小心翼翼保存并供养在专门的陵墓之中的,而伟大的恺撒遗体居然被放置在高高的柴堆之上,在一群人颂扬了他伟大的事迹之后就用一把大火解决了(罗马的常规仪式)?可恶的是,这群人居然还欢呼着向火焰中丢着木头,好让火越烧越旺!为什么?为什么?
女王的心里被问题、失望和纠结的情感充满着。她不知道,如果恺撒在遗嘱中指定他们的儿子为继承人,那么她们母子两个人甚至都不能够活着离开罗马!因为,罗马人不会答应!至于埃及那保存王者遗体的辉煌金字塔则同样也是罗马人所无法理解的!罗马宁愿化钱修建比金字塔更加值得骄傲的公共建设系统也不会把钱浪费在修建陵墓上!罗马人不执着于身后事,恺撒也同样如此,大部分罗马人更期待在有生之年建立荣耀和辉煌。
此后,罗马开始了安东尼、渥大维、雷必达三人共同执政史。埃及恰好在安东尼管辖的范围。这一次,埃及女王克丽奥佩托拉再次动用她的战术成功捕获了执政官安东尼的心。
被情欲俘虏的执政官安东尼把原本为罗马征服的土地~埃及、科埃雷-叙利亚和塞浦路斯都赠给女王,还在遗嘱中写出了对女王及其子女的领土分配······显然,安东尼没有恺撒的智慧以及对罗马政治土壤的洞见!
安东尼这些行为彻底激怒了罗马人,整个罗马群情激愤。很快,老院和公民大会共同决定向埃及宣战,宣布剥夺安东尼罗马执政官职务以及其他一切权力,渥大维被任命为最高统帅。
公元前30年,安东尼在和渥大维的系列战事中失败并自杀。埃及女王也随后自杀,也有传闻说女王是被渥大维杀死的。女王和恺撒以及安东尼所生的孩子均被渥大维除掉,也有传闻说孩子们成功逃脱,从此隐姓埋名。无论怎样,那个罗马人当初欢呼迎接的英雄恺撒的儿子因为已经和罗马帝国继承人扯上了关系而成为了必须要除掉的毒瘤(当初罗马人们欢呼的也只是恺撒的儿子,而非恺撒或罗马的继承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埃及从此纳入罗马,成为罗马的一个省。
很多文献描写了女王死之前的状态,她要求死后与安东尼合葬。也正是如此,后世有很多版本的故事描绘埃及女王与安东尼之间的爱情故事,在这些作品中,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是一个国家的捍卫者、一个忠实于爱情并徇情的的女人。
不管后来人如何描述这个女性,克丽奥佩托拉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国土和专制盘算着,不否认她或者有过和安东尼之间美好的爱情,但如果没有利益的趋势,那种情缘也是不会存在的。作为一位在埃及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女王,她那么做也无可厚非。只是,她最终的命运还是基于她对罗马自由文化、民主土壤缺乏了解。对于她这样一个心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专制情结的女人,无论如何是不懂得那些已经呼吸了几百年共和自由之空气的罗马人的心思意念的。所以,她的敌人不是那些宣战的将领和战士,不是元老院的那些政敌,而是整个罗马!而罗马最终也正是在人民的要求下以“侵占罗马人民财产罪”向她和安东尼宣战的。也就是说,土地,固然是我们罗马执政官率兵征服来的,但是你随便送人却是需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表决同意的。
渥大维上台后首先修建了神庙以感谢神明帮助,然后修建了道路等等公共设施以表达对支持民众的感谢,而且承诺费用由他个人承担。他在随后的统治中依然小心翼翼地维系着共和体制的存在,并潜移默化地实施着政治改革。最终他创造了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但是也在后期终于将罗马从共和国改变成了真正独裁的帝国。
也许,安东尼所遭遇的一切很好地启示了渥大维,让他知道与民为敌的下场;也许,恺撒所遭遇的一切也很好地启示了渥大维,让他知道如何安全地从共和制过渡到专制统治;也许,在埃及女王克丽奥佩托拉身上他同样也被启示,他深切感受到了专制之后奢侈放纵的生活、为所欲为的皇权、一呼百应的荣耀。这些,都是身为强国的罗马执政官的他所无法拥有的。当然,当他看到在女王的陵墓里,看到那些侍女甚至以陪葬女王为荣耀时,则会更加的不解与失落!因为,在罗马,人们可能更加愿意为罗马而死,而不是某个君王。
奴役人,直到让他们“以失去自由的意志与灵魂为荣耀”,这恐怕是专制的最完美境界!这种把统治者身不由己地渴望,最终变成被统治者身不由己的期待。
或许,这才是当时罗马人与埃及人的本质不同,也是导致克丽奥佩托拉命运的根源。
写于年1月28日爱岛
(图片均下载自百度图片)
六十年代,由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呈现该段历史的影片取名为《埃及艳后》。
张联LI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lyjd/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