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为传播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信仰虔诚
埃及人三句话不离真主。埃及穆斯林对真主的信仰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它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挂在人们的嘴边上,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当然,这种信仰表现在每个人身上程度不一。一般说,文化低的比文化高的人更虔诚,年长者比年轻人更虔诚。电台、电视台和清真寺每天不厌其烦地呼唤“真主至大”,甚至半夜也不休息。日常口语中,埃及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话大多带有“真主”一词,如:“以真主的名义”、“看在真主份上”、“如果真主愿意的话”、“感谢真主”等,甚至肯定用语“真的”、“好啊”、“妙极了”等赞美用语亦都由“真主”一词演变而来。
热情好客
埃及自古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它曾遭到来自亚、非、欧一些国家的占领和长期统治。埃及人民同异族人通婚、融合,直至最终被同化为阿拉伯人,但他们又区别于其他阿拉伯人。在埃及多民族联姻司空见惯,甚至一些家庭好似“多国部队”,父母、儿女、女婿、儿媳分属不同的国籍。埃及人视外国人如同本国人,绝不会把他看做“洋人”、“外国贵宾”,或担心他有“里通外国”之嫌。
埃及人非常容易接近和成为朋友。招待会上见面,相互介绍,一见如故,就可请你到他家做客。邻居见面,邀请访其家,喝杯茶,聊聊家常,大家随随便便,无须“如临大敌”似的打扫卫生和精心布置。在街上行走,与陌生人说上两句阿拉伯语,他马上很高兴地请你到他家坐坐。在小商店购物,与老板聊上几句,他会热情地让小伙计送上汽水,盛情之下,你不得不喝。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埃及人在吃东西时(尤其在开斋饭),你朝他/她看一眼,他/她会马上邀你共餐。
埃及人人际关系相对轻松、融洽。同学、同事、亲友之间交往较多,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节假日相互间电话问候,走亲访友,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大家喜爱的生活习惯与消遣方式。坐在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登门拜访,无须携带礼品。遇到吃饭时,家常便饭,不必故做客气或推辞。这与中国人的“无事不登三宝殿”、“登门必送礼”的习俗不大相同。
乐善好施
埃及人喜欢帮助人,乐善好施,偷盗和犯罪行为较少,这无疑是宗教信仰造就的美德。在穆斯林的眼里,真主无时无刻不与信徒们在一起。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是在公众场合或独自一身,真主始终在注视着信徒的一言一行,对信徒的行动了如指掌。等到将来末日时,会对信徒进行清算,奖善罚恶。善待他人、向穷人施舍、为死者抬棺材、救助有困难者(如给陌生人指路、帮助别人换轮胎和修汽车)等都属于善举之列。
快乐健谈
埃及人爱说、爱笑、爱乐、爱热闹。
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古今内外,滔滔不绝。讲的人不倦,听的人不厌,侃上几小时,半夜方散。这从埃及的电影电视中也可见一斑。埃及的电影素以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和没完没了的对白出彩。
埃及人穷也好,富也好;倒楣也好,幸运也好;健康也好,患病也好……无论何种情况,从不发愁,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真主安排的。据说一位在中国驻亚历山大总领馆工作的埃及老花工贫病交加之际,有人问他身体怎么样,他高高兴兴的奉起双手说“感谢真主”,几天后,他去世了。
不表“是非”
在埃及的外交界,谈到埃及人性格时,人们借用美国著名的IBM电器公司的名字,戏谑地称呼埃及人是“IBM”。三个英文字母代表着埃及人三个口头禅:“I”表示“因夏爱拉”(如果真主愿意的话);“B”为“卜克拉”(明天);“M”代表“马来希”(没事儿、没关系,不要紧)。
埃及人与人打交道时,从来不说“Yes”(是,一定)或“No”(不)。
比如,你对他说:“明晚8时,我举行晚宴,请你出席。”
“谢谢。因夏爱拉。”他回答说。
“你能不能出席?”
“因夏爱拉。”
“你一定要来啊!”
“因夏爱拉。”
第二天晚宴,他既未打招呼表示歉意,也未出席。下次见面,你也不便问他不出席的原因,因为他已表示“如果真主愿意的话”。不出席,自然是真主的意思和安排啰。
明日何其多
埃及人天生温和、安详、优哉游哉。见面时你好我好,街上不见吵架、打架。走路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绝不像日本人那样行色匆匆、疾步而行。办起事来,从容不迫,慢慢吞吞。如果你着急地催他,他会微笑着说:“耐心是美。”
埃及人办一件事,不说几天或哪一天完成,而是随口便说“卜克拉”。第二天,你去找他,他又说“卜克拉”。明日推明日,不知到何日。遇到一些马上可办到的事,他便说:“得基革”(一分钟,等一分钟);时间稍长一点儿的,便说:“哈姆赛得基革”(五分钟)。初来乍到的人,真以为事情一分钟或五分钟可办完。有经验者知道,一分钟可能意味二三十分钟;而五分钟,则是一二个小时。
统统"马来希"
“马来希”是外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埃及人口头语,一般视它为办事不认真出了差错或过失后的自我解脱词。譬如:你雇用的司机没有准时到达,你批评他为什么迟到。他会笑着回答:“马来希,我有点儿事。”其实,“马来希”还有它功不可没的正面作用:它化解矛盾、缓和人际关系、避免冲突。你不小心踩了他人一脚,对方说一句“马来希”,事情就此了结。笔者曾在埃及街头目睹一件小事:一辆小汽车在红灯前停下,后面的车未能刹住轻轻地撞了一下前车,两名驾驶员走出车外,互相道一声“你好”,各自看看自己的车,没有伤痕,便说一声“马来希”,各自开车离去。同行的中国人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地说:如果在中国,前面的司机可能吹胡子、瞪眼睛,怒气冲冲地出来先骂一句“你瞎了眼”,一言不合,两人便会吵起来,随后引来一大帮人围观。
埃及人深信人生祸福都是天意和命中注定。庄稼遭自然灾害,颗粒无收,农民会说“马来希”。甚至自家孩子被车轧死这样不幸的事,父亲也会说一声“马来希”。因此,一些欧洲人嘲笑地称埃及为“马来希之国”。
与人交往
埃及人的交往礼仪既有本民族传统的习俗,又通行西方人的做法,上层人士更倾向于欧美礼仪。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rdmz/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