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中国人来自古埃及别胡扯了


前天,网友转来一篇文章,点了本人的名,直接骂街,说本人无知。我看了一下后,说:烂文,无非是想来凑热点,懒得理他。随后,又有网友转来此烂文,我答复了同样的话。网友们一再希望我批驳一下,没法,我只得抽时间写几句。

这篇烂文,说啥呢?

首先,我问文章中谈到的的天文历法问题、气候问题,农业产出问题,他统统假装没看见。

他只是骂了一场街,唠叨了两点:

一是说二三千年前,亚历山大城、罗塞塔就存在了;

二是说,多年前,埃及那个旮旯,就有超过万的人口。

对此,说几句。

一、把宗教信仰当历史当学问

众所周知,有一个什么宗教,宣称人类是从埃及跑出来的。

因为这个宗教目前挺火,所有,某些人趁热度,跟着“做学问”,想方设法要证明:中国人也是从从埃及出来的。

有人宣称:大禹治水,治的尼罗河。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禹贡》中提到的河流山川,他们甚至一一对应地找到了。

大胆想象,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中国史书记载的与之密切相关的瓢泼大雨,是下在了埃及的哪儿?据科学家----古气象学家们研究,一致认为,近五千年里,埃及的气候基本没有变化,即:在埃及大地,一年难得见到一滴雨。比如,陈玭《非洲农业起源和传播的路线与过程》(《华夏考古》年第1期):

“J.DesmondClark认为,公元前~公元前年时非洲发生了比较大的气候变化。具体表现为:晚更新世(1~00年前)非洲大陆的气温较低,蒸发量也较小,撒哈拉沙漠南部和低海拔地区则出现了更加干旱的情况;公元前年前的尼罗河流域气候开始变得比较湿润;至公元前八千纪中期开始趋于干燥,尼罗河洪水的水量明显减少;大约在公元前年复出现一段气候较湿润的时期,沙漠绿洲中有大型动物和植被分布,撒哈拉沙漠的分布范围远小于今日;然而年后(也就是公元前年),该地区的大型动物和植被都消失了,土地也持续干旱至今。非洲大陆南部也经历了相似的气候变化,不过不一定是同步进行。”

更多专家的论述,参见拙作:科学证明:古埃及、希腊罗马史,都是伪史;欢迎驳斥

还有某人,更加浪漫,竟然用当今中国普通话的发音,在非洲寻找语言亲戚,以此证明中国人来自非洲。我觉得,这事儿,可以提请郭德纲用作相声题材。

信教,能信到这份上,足够奇葩的。

二、年前的埃及,能有万人?

牛人,就是牛人,请看:

如此恐怖的数据,此人从何得来,只能问苍天了!

我早就说过了,关于埃及:

1、气候:近年来,整个埃及,都是一年见不到一滴雨的地方。

2、土地:当今埃及,总面积为.2万平方公里,沙漠约占全境的96%以上。即非沙漠地区(包括尼罗河河道、湖泊、半沙漠地区等)的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

----记住:非沙漠地区(包括尼罗河河道、湖泊、半沙漠化地区等)的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

具体内容,不再赘述,详见:古埃及史”农业与人口:荒唐透顶,何不食肉糜

一年四季不见雨水的地方

某些人说,年前,这个地方,就拥有多万人,真真是何不食肉糜啊!

年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

有先进农具,比如铁质农具么?矿山在哪?

有高产、多品种的农作物及种子么?主粮是啥?

如此等等的问题,只能去问上帝了!

这个一年到头没有一滴雨的地方,以年前生产力水平,我不知道能种啥、怎么种。

这里,我不再纠缠这些了。

姑且,我们把年前古埃及的农业技术水平,拔高年,看看古埃及能够有多少人口。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肥沃的土地,亩地才能养活一家人(5口人),稍差一点的,就需要亩,再次的就要亩了(依据:《周礼?大司徒》云:“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孟子》云:“周人百亩而彻”。“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亩,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良田33亩、中田60亩、差田亩。

埃及的土地质量,至多相当于中国的差田。

万人,就是20万户。

如果按照中国的气候、土壤、农业水平,养活万人,就必须拥有农田

×20万=0万(亩)

考虑到埃及的气候恶劣、土地贫瘠、农业水平地下,我们将其粮食产量打个五折,那么,古埃及必须拥有农田

0万×2=万(亩)

=2.万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占据了当今埃及适宜人居面积的67%以上!宽广的尼罗河、金字塔、民居、道路等等,往哪儿摆?生产纸草的沼泽地、湖面,有往哪儿摆?

且不说一户农家是否有能力耕种亩土地,更令人遗憾的是,古埃及有这么多的可耕地吗?

事实上,年前,当今埃及的4万平方公里的非沙漠地区,近一半的地区,要么是沼泽地,要么是海面。

请看下面。

三、再说说0多年前埃及的海岸线

先科普一下,什么叫做澙湖:

看明白了吧?澙湖,不是“湖”。澙湖外围的更不是“海岸”,而是“离岸坝”----由于波浪冲击而堆积的略高出水面的泥沙!

那些个骂本人无知的人,如果还不明白,不妨到长江口去看看,醒醒脑!

尼罗河三角洲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HadeerSheashaa1等在《尼罗河三角洲早—中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湖泊科学》,30(3))中给出了尼罗河三角洲形成过程的图片。

原作者在本图后注文:研究区域概况及KH1剖面位置(根据Butzer等和Tronchère等修改)

Fig.1SketchmapofthestudyareaandthelocationofKH1site

(modifiedafterButzeretalandTronchèreetal)

地质专家根据尼罗河现代三角洲地层钻孔岩心数据分析,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相发育完整的三角洲。

谢启红等《尼罗河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解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8卷第2期):

“根据尼罗河现代三角洲地层钻孔岩心数据,编制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层综合柱状图。尼罗河三角洲沉积相发育完整,无明显的地层缺失。从上向下依次发育有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微相以平原分流河道和澙湖为主:分流河道中以细砂为主,发育中型槽状层理,厚度8m;澙湖沉积从上向下按“砂—泥—砂”模式沉积而成,以细砂为主,波状层理,总厚度13m,澙湖泥以暗色泥岩为主,含生物碎屑沉积,厚度7m。三角洲前缘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为主。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以细砂为主,发育有板状和槽状层理,厚度4m,磨圆度较好,反映了砂粒长期受到河流搬运作用的影响;席状砂以粉砂为主,发育有波状层理,较薄,厚度3m左右。前三角洲以暗色泥质沉积为主,夹杂生物碎屑,发育有水平层理,厚度5m左右。沿陆上平原分流河道(罗塞塔河)—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前三角洲作剖面图,可以看出沉积相在横向、纵向上均有很好的连续性: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海拔深度0m,纵向延伸长度约1km,坡降约0.;到三角洲前缘处坡降突然增大到0.01,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延伸长度约3km,在水下分流河道前端出现一个正地貌,与周边高差约2m,为河口沙坝;砂坝前端坡降增大,达到了0.,延伸长度约1km,主要为前缘席状砂;向前地势变缓,坡降0.,为前三角洲环境,在水深20m处进入滨浅海环境。……受地中海夏秋季西北风和冬季低压风暴的影响,波浪频繁且波高较高,不断冲刷、侵蚀海岸,导致河口砂坝和支流间湾不发育,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朵状地貌。”

请看科学家们经过钻探后,研究出的尼罗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过程图:

尼罗河三角洲海拔深度等值线图

尼罗河三角洲沉积剖面图

近些年修建的水坝,才阻挡了尼罗河三角洲的扩展;但是,尼罗河三角洲有可能萎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原来,科学界早就怀疑“埃及文明”的起源问题。胡季平《海平面变化与古埃及文明》(《海洋世界》年06期):

“埃及文明为什么兴起于三角洲地带,是长久以来考古学家迷惑不解的问题。……只是大约公元前6年至5年时,海面上涨减慢到大约每年1毫米,泥砂才得以淤积出今日的三角洲,很快便有人在这肥沃的土地上务农。……现在,阿斯旺大坝截留了河水和淤泥,三角洲正在减小,海水渗过土壤。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引起的温室效应使气侯转暖,海平面进一步上升,将使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业文明彻底消失,这恐怕已不是祀人忧天了。”

陈中原教授《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海洋学报》第24卷):

“距今0----a以后,海平面已十分接近于现代,并趋于稳定,导致此时(尼罗河)三角洲平原上的澙湖已基本成型,但它们的规模远比现今大得多。据大量钻孔资料分析可知,这些澙湖的南界(也就是最大海侵范围)可继续向南延伸10---30km不等,横向也远较现代扩展得多。例如三角洲平原中部的布鲁卢斯澙湖曾经向东扩展至达米亚德河的西侧(钻孔S40--31处),平原西部的伊德库渴湖西区都曾是澙湖环境(钻孔S73--76处)。”

“与尼罗河三角洲一样,长江三角洲的建造也始于约距今a。肥沃的土撰培育了新石器早期人类的文明……”

对照前面对“澙湖”一词的科普,好好琢磨这句话吧:“据大量钻孔资料分析可知,这些澙湖的南界(也就是最大海侵范围)可继续向南延伸10---30km不等,横向也远较现代扩展得多。”

澙湖的南界,才是三角洲陆地的海岸线!

如果谁还要坚持0多年前,存在一个亚历山大里亚、罗塞塔,那只能说他是反科学、宗教至上。

有趣的是,骂本人的那位贴出了这样的图:

原来,托勒密王国的首都,因为地震,沉海底了!

我的天!

如此说来,0多年前的尼罗河三角洲,比今天还要大!

颠覆科学啊!

蔑视科学啊!

参阅:

古埃及”毫无存在基础,是虚构出来的!

“古埃及史”农业与人口:荒唐透顶,何不食肉糜

古埃及有天文历法吗?答案是:子虚乌有

shengminwujiang

谢谢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rdmz/58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