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尼罗河传奇末代法老竟然不是埃及人


“岁月无法令她老去,

惯常的生活也不能让她失去风情万种。”

——威廉·莎士比亚《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

看到“克丽奥佩特拉”这个名字,也许不少读者还得愣一下:“这是谁?这名字好像有点眼熟?”但如果说起“埃及艳后”,相信大多数书友都会立刻反应过来:“啊,就是那个,靠美色勾引了古罗马的两位大佬,最后用毒蛇自杀的埃及女人!”

咳咳,上面这句关于埃及艳后的言简意赅的“常识”,看似众所周知,实际上很可能并不准确~

首先,“埃及艳后”严格来说并不是埃及人!虽然她生在埃及、长在埃及,但她的家族——托勒密王朝的王室成员,其实是来自古希腊的马其顿贵族后裔。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们讲希腊语,辅佐他们的大部分也是希腊裔大臣。他们只是出于统治需要,才在某些方面遵照了埃及传统,如祭拜埃及神祗等。

P.S.天资聪颖的克丽奥佩特拉很可能是其家族中第一个学会说埃及语、写埃及文的人~

其次,关于这位埃及女法老的“美色”,其实是存在争议的。根据古老文献的记载,那些与她同时代的人们并没有用“美貌出众”这样的词语来赞美她。

那时的评论家认为,她能够轻而易举地俘获男人们的心,凭的是敏捷的头脑和机智的言谈——那时候甚至还有人取笑她的大鼻子。

至于后来她之所以被脑补成了“艳后”,大概是人们为圆“红颜祸水”之说所需吧。

第三,传说埃及艳后最终选择了被毒蛇咬死的方式自杀,而该说法也仅仅停留于传说。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有戏剧性的告别人世的方式,极具符合人们想象的传奇色彩。

但这种方式是有风险和漏洞的,比如毒蛇并不一定每次咬人都释放出毒液,而且保证毒素的剂量也是个问题。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克丽奥佩特拉有可能采取的是痛苦更小的自杀方式,比如大剂量服用从罂粟种子里提取的强力镇痛药物,然后在沉睡中死亡。

关于克丽奥佩特拉,历史遗留下来的真实记录很少。人们从未发现她的日记或者回忆录,只在一张古老的莎草纸上发现一个孤零零的词,史学家认为那是她亲手写的。而古往今来,关于克丽奥佩特拉的一生和她与情人的故事,为无数作家和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后世诸多小说、绘画、戏剧、歌舞、影视作品中,都有“埃及艳后”的身影。因此,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与必然成就了“埃及艳后”,倒不如说是人们的想象力塑造了她。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品,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后来的大量以埃及艳后为主角的舞台剧和电影,情节大都是改编自莎翁的这部戏剧。

如今,“埃及艳后”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但是,我们对她真正的了解仍太少太少。她身上还有诸多谜团,至今未能解开。我们只能继续一边想象,一边调查,期待着将来能对这位传奇女法老有更多的了解。

(请左右滑动图片)

《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虽然对后世影响巨大,但是在莎翁的诸多作品当中,已经算是名气靠后的。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几十部戏剧和一百多首诗歌,几乎全部都成为百年不朽、举世闻名的传奇之作。他因此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说过:“世间小说家和编剧所能想到的那些故事情节和套路,统统都被莎士比亚在几百年前就写尽了。”

重现莎士比亚时代的“环球剧场”

除了伟大的作品外,莎士比亚本人也称得上是一个传奇。现有史料表明,莎士比亚只是一个普通乡下孩子,从他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情况来看,他后来展现出的惊世才华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而他那疑团重重的婚姻生活、他和贵族美少年的同性恋绯闻,也被议论了上百年。

甚至还有阴谋论者认为“莎士比亚”这个人根本不存在……真是细思极恐。

本着对莎士比亚的尊敬和热爱,我们还是暂时把绯闻和阴谋论放到一边,多试试从史料和作品的蛛丝马迹中还原他的生平吧,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发现呢。

(请左右滑动图片)

莎翁所处的时代,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与蒙昧中解脱出来、重启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转型时期。之后过了近两百年,又一场时代巨变拉开了序幕——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而且正是始于莎士比亚的故乡英国。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改变,资本主义从最初的萌芽渐渐发展成为主流。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对劳动力的剥削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尤其是对童工的压榨和虐待,更是令人发指。

如果你读过《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圣诞颂歌》《双城记》《远大前程》等小说,或者看过相应的影视作品,就会对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与残酷,尤其是童工的悲惨遭遇,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雾都孤儿剧照

圣诞颂歌剧照

狄更斯在创作这些作品时,除了批判社会现实外,也有意无意地映射了自己不幸的童年经历。他塑造的许多小说主角都是孤儿,是因为他本人年幼时被母亲强迫到鞋油厂打工糊口,从而一直有被遗弃的感觉。他笔下的孤儿们尽管往往能在成年后过上幸福生活,但在儿时都尝遍人间疾苦。

狄更斯善于运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一个个极富争议的话题呈献给世人,这些话题包括虐待儿童、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和贫困等现象。狄更斯以那些在残酷世界中保持纯真的角色为主角,以此唤起读者内心的良知,使那些不良的现象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rdmz/591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