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阿莉切·罗尔瓦赫尔《幸福的拉扎罗》
有些人存在过,但我们不配拥有
引·.来自意大利的雷锋
一个意大利农民
一位中国军人
一个生活在谎言奴隶制下
另一个则诞生于刚解放的新中国
而两者的共性
是金子般的品格
雷锋被树立为数代人的精神标杆
可拉扎罗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
一场意外,出走半生
子归来时,仍是少年
1·.好人的味道
在欣赏影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主演阿德里亚诺·塔尔迪奥洛的这对眸子,能够净化一切的澄澈。参考一下《指环王》里,伊利亚·伍德饰演的弗罗多老爷,见到精灵公主时收缩的天蓝色瞳孔。
眼睛的漂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看人时的神情,没有大量、思忖、猜忌、怀疑、恐惧,与常人相比甚至更像个人偶。
在以种烟草为生计,给“侯爵夫人”打工的村子里,拉扎罗是任劳任怨的一把干活好手。而村民们的确也能“物尽其用”,哪里需要这块革命的砖头,就搬到哪里,甚至不用自己搬,一句话,他就会自己跑过去,比如看守鸡圈、抱奶奶上下楼、干田里最重的活等等。从人设来讲,这是一个生长在意大利的活雷锋,但他却没有像《芳华》里的刘峰一样被人爱戴。
守夜:一位大叔给拉扎罗安排了守夜的工作之后,扬长而去,留下一句话“你一叫我,我就过来”。可当拉扎罗面对墙壁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那个名字的时候,过来陪他的依然是脚底下的石头和头顶上的月亮。人们比较喜欢用根本没想兑现的承诺,去粉饰早已下定决心的抛弃。当然,拉扎罗也不傻,他其实早就知道会这样。
献给女人们的咖啡:通过自己的勤劳,从吝啬的雇主手上得到的咖啡豆,拉扎罗想要拿出来给村里的女人们分享。在努力取悦别人的背后,透着想要朋友的孤独——人缺什么,才会争什么。为了一句敷衍而精心准备的咖啡,最后得来的甚至不是客套的感谢,而是一群人集体的漠视——没人在乎拉扎罗,以及他的内心感受。
容身之所:拉扎罗住在山洞里,与羊圈里的羊群为邻,处境本就艰苦,何况山上还有狼。数十人拥挤的小房子里,没有拉扎罗的容身之所,而这村里的人,就像是圈里群居的羊,被人奴役和豢养着,而拉扎罗则是那匹独居的狼。只是这则故事里的这匹狼是不吃人的,而羊皮下面则藏着杀人的刀。
难能可贵的是,拉扎罗没有像《杀生》里的牛结实一样在村里调皮捣蛋,大家谁都别想好过的态度,对生活依然是逆来顺受,安之若素,究其原因,大抵是内心的平静——他是那个你可以伤害,但绝对恨不起来的人。
“他是一个好人,好人身上是有味道的”
2·.生而为奴的谎言
影片在一个小村子里,创建了一个于是隔绝桃花源,只是这里的生活不像陶渊明所写的那么幸福。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除了个中人物的穿着,能让人判断出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却很难辨别出年代。
一整村人都在辛苦地劳作着,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原因是“他们是侯爵夫人的奴隶,在为她工作”。一群人就在没有契约凭据、没有反抗、甚至没有暴力压制的条件下,心甘情愿地成为了奴隶,而这一统治的成本就只是一句谎言。
对于统治者而言,最大的难度莫过于统治思想,于是有了拥护统治者思想教派的崛起。恰巧村民们一步到位地提供给了统治者最有利的思想武器——奴性思想。那么一切就让烟草大亨的不劳而获变得如此心安理得。
我们看待这群村民的视角,大概就是当初鲁迅看待我们的视角——“愚蠢的人类”。村里出现了一对想要挣脱既定命运的青年男女,可最终他们那一点点进取的思想,也都被众人淹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想要推翻的三座大山,又硬生生地被他们自己脑补了起来。
与“侯爵”这个抬头的震慑力相比,更加滑稽的是村口那条刚刚没过踝骨的小河。村民们对于一湾浅谈的畏惧,就像他们对虚无缥缈的奴隶制的畏惧一样,是故步自封。所以看到这里,观众不会对村民的命运有多余的同情。
接到绑架报案的警察,来到村里的时候,估计会误以为自己发生了穿越。而看似警察带领人民走出村子,摆脱奴隶制的束缚是一种解脱,“过了今天,就有好日子过了”,而事实证明,没有独立的思想,无非是在另一个世界,过着相同的奴隶般的日子。
媒体报道出的“巨大骗局”,并不是什么惊天黑幕,而更像是一堆人再看笼子里的仓鼠的笑话——原来还有这种事!因此拉扎罗对于整个村子的生活而言,没有指导意义。一根燃烧自己的火柴,很难去融化坚冰。这也是为什么说村民们不配拥有拉扎罗,因为他们愚蠢而冷漠。
3·.月下之狼
前文说过,拉扎罗就像是一条不咬人的孤狼,他需要的不是饱餐一顿,而是一个朋友。恰巧唐克雷迪就是月光下的另一条狼。
面向远方的呐喊,一个是从被母亲禁锢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的释放,另一个是尽力融入别人生活,找到同伴的喜悦——尽管拉扎罗起初还没有那么放得开。唐克雷迪对于朋友有孩子气的需求,两人可以一起玩着过家家的游戏,可以想主意去调皮捣蛋,而拉扎罗则不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加以批评、指责和阻止,只会默默地配合,看着你开心就好。
一个朋友的出现,点燃了拉扎罗的生活热情,他从此不再寂寞,知道有个人在等着他作伴(听上去怪怪的)。不过幸福来得突然,就容易被厄运咬上尾巴。拉扎罗回眸自己生活的时候,眼里没有迷茫,而是憧憬,一个影片开始显得有些木讷的少年,焕发出了活泼的神采。不幸的是,他一个转身就告别了这种生活。
当拉扎罗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多年之后。(魔幻现实主义从这里开始)
而他醒来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一件事,就是去寻找自己的朋友。即便当初的唐克雷迪已经体态臃肿,拉扎罗还是凭借那条叫做大力士的小狗找到了阔别多年的好友。友情还在,他们还能开得起玩笑,嬉笑打闹,可最终友情大不过生活。
当二人回到安东尼亚的小屋时,唐克雷迪,用一个浪漫的平底锅,让时间穿越回了两匹狼在月光下向远方呼喊同伴的那一晚。
原本是一个好友重聚大团圆的结局,但一个邀请却成了朋友之间的诀别——还是因为生活。安东尼亚在尽力维持着体面,包括“盛装赴宴”以及准备像样的礼品,砸锅卖铁咬着牙也要挺住的尊严,不再是有尊卑之分的主仆关系,而是仅作为一个平等相处的朋友。此举也可以被视为,他们对多年蒙昧的奴役生活的否定。
“我们以前是你的奴隶,但现在不是了”。
片中出现了两次梳头,这种带有较强仪式感的举动,反而把赴约之后的落差凸显得更加悲伤。“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非但没有收到应有的尊重,甚至对方连最后的体面也不愿留下——人赶紧走,但要把带来的吃的留下。
咽口水和贪婪得直勾勾的眼睛,就像狼见到了血肉一样。
生活困窘至此,到底是不是银行的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在这种困境下,放弃了尊严、廉耻,以及封存了多年的友谊。
这一次,拉扎罗是真的受伤了。
在教堂外,我们看到他第一次留下了泪水——他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然而拉扎罗依旧是那个有味道的好人,他选择为自己的朋友做最后的努力。为了朋友向银行乞求施舍,但在外人的眼里,就是用弹弓来抢银行,制造恐慌。
正是这样人畜无害的好人,却讽刺地因为人们的猜忌和畏惧心理,受到了恶意的伤害。最后拉扎罗死在众人的唾弃和践踏之下,留下的一个难以瞑目的眼神,饱含的是对这世界的疑惑。
悲剧的结局,复活的拉扎罗殒命的场景,容易让人联想起《香水》,不同的是,香水的男主因贪婪的偏执,最终湮灭于贪婪的人群中;而拉扎罗则象征着被世界的敌意所吞噬的善良。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位修女用电影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一个圣经故事。
在“世外桃源”内封闭起来的村民们,从村子里出逃到河边的时候,就像《出埃及记》里面,被摩西领导的人民。那一幕,既像丹·布朗笔下西斯廷教堂顶的壁画,又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边传达着隐喻,一边又在给愚昧进行写实,并且村民被愚昧的束缚,要比纤绳勒得紧得多。
只是“出埃及”并非由拉扎罗这个“圣人”所引导,而是在祭献了“圣人”的生命之后,用牺牲换来了开化。可惜的是,思想上的奴隶,并不会因为换个环境而翻身解放,他们无非是换了个地方,从田野来到了城市,从“侯爵夫人”脚下,再到社会底层,继续为奴。
拉扎罗的复活,则更直接地让人联想到耶稣。同样是神的使者,同样给人们带来福祉,同样蒙受冤屈和苦难,再印证神的力量。只是有时,人们的蒙昧,还辨别不出“圣人”。
最后片尾的那匹狼,个人认为,就是神的最终形态了。起初,没有露面的狼,就像是一个精神图腾,通过远山的嚎叫,来唤醒两个青年人的灵魂;在拉扎罗坠崖后,狼的出现,使拉扎罗在若干年后再度复活;而当拉扎罗再次死去的时候,那匹狼再次在银行中出现,亲眼看到拉扎罗被人的猜忌和怀疑暴虐致死。
狼(神)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走在街上,背离城市的方向,远离人群,可能是一种抛弃,对人性的失望;也有可能是踏上了寻找另一个圣人的旅途,或者,寻找一个值得拥有圣人的地方。
结·.平静的呼唤
我们是否曾经忽略过身边的善意
我们是否曾经怀疑善举的动机
我们是否曾经冷漠待人
我们是否曾经屈身为奴
然而也并非生来如此
生活的残酷
把人性木桶的短板
削得越来越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dlwz/1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