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乎所有的天使,风投,孵化器都在强调团队和创始人的时候,想到男神说过的一句话“Thecoreisbusiness”。你的公司,你的团队到底要做的是什么?你的“idea”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有价值的好想法?“GreatIdea”才是创业的立业之本,接下来才是makeithappen。
在创业初期,团队为首,以人为本的创业投资逻辑很好理解,也就是那句——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确实,非常赞同徐老师,YC“看人”的原则,这也应该是最适合早期投资的策略。在除了点子和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显然看人更靠谱,毕竟有那么多听起来蠢的不要不要的想法。尤其是当一个brandnewidea出现在眼前,没有过去作为参考,没有大仙来掐指一算how’s几年后,现在就一个赤裸裸的单纯想法横躺面前——谁知道它会是“nextX”还是“anotherY”。但是人不一样,总能通过他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能力做出些判断。不会有个自称帮主转世的婴儿,刚出生就激动的哇一声哭出来——“天使,带我飞,我要创业”
但看到身边太多牛人,强到出场自带鼓风机,一来就感觉不给别人留后路的团队,具备所有3L的学霸鬼才全能神,进了创业圈折腾了半天,最后也没弄出个所以然。他们真的都非常牛逼,非常牛逼,非常牛逼。我从不怀疑他们将改变世界。但在创业这件事上,有时候还是需要多对事不对人,有些时候也真不是人不行,是事不行。说“CEO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天花板”,但除此之外,创业似乎还有另一个celling——点子的格局。天纵奇才跑去练个三教九流的功夫也不足以称霸武林。没人有本领把吉娃娃硬养成大藏獒。还是要看有没有market,market,market,你的idea有没有发展空间。
在这谈论idea,着重想谈的是——你创业到底想干什么的这个“什么”,而不是要如何做的“如何”。比如,老王准备开店卖米粉。在这里想讨论的是“卖米粉”这个idea,而不是他应不应该搞个APP在网上卖米粉这个idea。一个是用户真正消费的东西——你的“产品”,而另一个是实现产品服务的路径。很多人过于强调了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觉得“卖米粉”不是一个好点子,但是“网上卖米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点子。但所有的根本还是供需,你提供的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首先得先要建立这个关系才能进一步说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需求是个伪命题,那针对伪需求的解决方案也就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伪需求”也并不是说就没有需求,是这个需求的基础量,频率,解决成本,强烈程度,和发展趋势不足以建立一个有商业价值的消费市场。任何创业的基础都是市场需求,就算是在最最初期,抛开市场光谈理想,情怀和我有多帅也是不科学的。
基础量:
在自带燥点的北京城,并不是只有汪峰叔叔一个人孤独的想要搞个大新闻。现在好像没有九十个零,带上几个谁谁谁,捎上几句BAT的头条都不好意思出来刷存在感。皇城脚下来了一票演技唱功俱佳的创业表演者,靠谱的项目到没看到那么多。纵观各种最后跳成脱衣舞的表演,被扒之前信誓旦旦说要做的东西,嗯,怎么说呢,wow,好酷哦,这样都行的哦…他们的苹果台剧本往往只具备了吸引一段时间眼球的观众基础,但却缺乏消费市场的群众基础。这些点子往往都toosmall,做个课程表啥的,先天不足的长不成大树,就算撒向一片hope的土地,用热情的资本辛勤浇灌,在现实的冷风里也是分分钟都can’tsurvive。
那些明显的市场基础量很小的Dustidea就不赘述了。让我们聊聊美女店长的情趣用品。年淘宝卖了万,20%复合增长,千亿级市场呀?再加上这令人垂涎的60%profitmargin以及才开化的民众,完全是一块美丽新大陆啊。但为什么在这片看似肥沃的土地上,春水堂,他趣,和“希望的90后”谁都没有头上长出犄角?虽然这件事看似跟卖套是一样的,性是钢需,大家都要啪啪啪,市场那是大大D。但事实上,这两个东西完全是解决的不同的问题。套是musthave因为那是safety(钢需),情趣用品则是可有可无的add-on。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趣味“性”。在growthhacking的时候,情趣用品只能用旁门左道走灰色地带进行宣传,因为情色跟色情也就一线之隔;而杜蕾斯就能走上人类健康的康庄大道。就像人是群居动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周遭的peerpressure,市场也存在于社会中。当产品价值与社会主流的认知基础相驳时,想要通过非主流的方式博出位,拿着融资占领消费市场就已经很有难度。你进店的时候可以说是“我好奇,来看看”,你出店要是抱着一个大娃娃,路人不会目送你去优衣库吗。或许“大力店”的盈利模式要是变成卖门票还能躺赚更多。然后再从一级市场进军二级市场,让可能完全不理解你的保守大众对你买账——publicoffering,whatareyouoffering?“让我们阳光健康的爱爱”这件事,或许可以撩动闷骚的媒体上个头条,但在T-back都卖不那么好的国内你确定可以让A股的叔叔阿姨们明白如此“纯爱”的真谛吗。新三版挂牌之后,准备去哪儿捏?
再跟着大家一起马后炮一下O2O的完美闭环。O2O关键是迅速起量,everybodyknows,大家都想zeroto1,圈地为王,可惜大多都是补贴刷单后endup成zerotozero(从零到零),nothingatall(一无所有)。
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快速起量,但这个“量”不是说你起就能起,市场就那么大,水就那么深,你进去“嘿作嘿作”人工造个浪,结果就是钱闸一拉,“啪”一声把自己摔在地上。在“快速起量”这件事上,有一个迷思就是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实际上,互联网只能帮你“快速”获得目标客户,但它并不能给你带来那些凭空想像出来的在手机那头的所谓“潜在客户”。需求的过程,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是-因为你这个可以网上下订单的美妆软件,所以我要找人上门给我画个眉。一般情况都是-人家很懒画不好妆但是我要美美的见男神,你的软件可以帮我找到便宜技术好的化妆师,所以我下了你的软件。虽然互联网的热量可以促使一些市场规模的增加,就像水加热变成水蒸气一样,增加了体积,但并不代表说可以改变行业本身的质量大小。“钱”字符烧过了之后,市场不减的热情才是关键。
频率:
有种念想叫——我有一百种方式让自己忙起来,但想你都在那之前。有一只胖企鹅就这样存在我婶婶的脑海里。
抛开那些咖啡馆里的高频词日活/月活之类的blablabla…也不去划分那些什么高频低消/低频高消的市场,先让我们单纯讨论一下“频率”这个东西。频率是单位时间内某件事物重复发生次数的度量。设t时间内某件事重复发生n次,f=n/t。t时间内按次记,高不高频关在在n,t可以自定一天一月。但频率还有个公式f=1/T,T是周期,重复事件发生的最小间隔。虽然这两个公式看似是一样的,得出的结果也应该是一样的,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不同点——讨论频率的时候我们在说的是时间,但第一个公式用次数计算出来的数据更多得出的是“量”(n)的结果,而不是可以建立起用户习惯壁垒的产品重复使用过程。说到频率,不能一来咔咔用n/t就噢耶好高哦,在真正的“重复”都没有做到,连有规律的周期“T”都没有的时候,何来高频之说?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日活/月活和留存率总是那么违和的原因。“频率”是一个需要深挖的数据,用户每次使用的原因可能不一样,基于各式各样的incentives——格式补贴发券大V背书啊==,但总有那么个原因使得他们对你不离不弃——也就是你的core北京中科医院爆光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lyjd/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