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埃尔比勒常驻札记


一切要从一通电话说起

年的一个上午,我被告知将要被派遣到新建的驻伊拉克库尔德地区总领馆常驻。

提起伊拉克,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爆炸、恐袭、纷飞的战火、动荡的社会,然后才会想起杳渺数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孕育的巴比伦文明。辉煌灿烂的过去,满目疮痍的现在。赴这样一个国度常驻,我对未知的旅程充满了疑惑与忐忑,还夹杂着期待、激动甚至一丝兴奋,这段即将铺开的征途让我心绪难平。

(埃尔比勒所在位置)

初见埃尔比勒

(飞机舷窗外的埃尔比勒)

自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之后,库区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埃尔比勒作为库区的首府,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项工程争相竞起。乍一看,这个城市似乎还未从十年黄金岁月的遗梦中醒来,但清冷的街道,稀落的行人,高耸的防爆墙,狰狞的铁丝网,林立的烂尾楼,门可罗雀的商场店铺,密集设立的安全岗哨似乎在低声诉说着另一个故事。

(埃尔比勒市内常见的检查点和防爆墙)

飞机降落在埃尔比勒机场,走出机舱,只觉得热浪灼人。时近十月,骄阳依然似火。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无垠的黄色,黄土、黄沙、枯黄的草木、褐黄色的楼房……稀稀落落的绿意夹杂在湛蓝晴空与枯黄大地的二元背景下,显得格外寂寥。

30余公里外,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正虎视眈眈。年,“伊斯兰国”异军突起,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肆虐,一举攻占了伊拉克近三分之一的国土,直逼首都巴格达。6月,伊拉克第二大城市、距离埃尔比勒约80公里的摩苏尔陷落。8月,“伊斯兰国”调转枪头,突袭库尔德地区,一度兵临首府埃尔比勒城下。库区政府猝不及防,所幸勉力顶住了前线压力,维持住了内部秩序。

(埃尔比勒上空的直升机与飞鸟)

库区政府虽然较好维持了内部安全,但战争的气氛却弥漫在城中。军用直升机时常在城市上空轰鸣,进出市区的道路上逢车必检,市内街头岗哨遍布,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严守各个重要路口,进入政府机构、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也需经严格安检。虽然层层把控,恐怖分子依然无孔不入,总能变着法子地刷存在感。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三起事件。

第一起发生在年3月,恐怖分子使用汽车炸弹袭击美国驻埃尔比勒总领馆,还与当地安全人员发生了交火,造成数人伤亡。当时我们暂住的地方离美国总领馆不到15分钟车程,甚至还能看到爆炸产生的浓烟。第二起发生在年底,“伊斯兰国”某日深夜突然对埃尔比勒西边数个城镇发起大规模袭击,最近处离市区不到30公里,有直逼埃尔比勒之势。我们当晚几乎都没有睡着,次日听闻当地武装部队成功击退了恐怖分子后才松下一口气来。最难忘的是第三起。我们在位于市中心的省政府大院参加完一场外事活动后得知,当天上午一伙恐怖分子曾驾驶载有炸弹的汽车试图强行冲入省政府大院,造成多名人员伤亡。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觉得,恐袭离自己如此之近。

(美国总领馆遇袭)

常驻在继续

想起来库区前,不少人问我,伊拉克那么乱,还在打仗,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再去建一个总领馆?我也曾有相同的困惑,但这段亲身经历给了我答案。

总领馆的设立对于当地民众来说,像是搭建了一座同中国和中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库区民众对于中国素来怀有友好情感,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只是一个庞大的模糊身影,只存在于“MadeinChina”的标识中,在屈指可数的功夫电影里。而总领馆的设立,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让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变得触手可及。当地民众对总领馆的开设表示欣喜,认为这既显示了中国对库区的支持,又为他们未来在库区申办赴华签证提供了便利,让他们免于奔赴炮火纷飞的巴格达,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总领馆的设立对在当地的中国公民来说,像是一颗定心丸。他们亲历了年8月“伊斯兰国”逼近埃尔比勒造成的全城恐慌,彼时外国公司火速撤离,当地居民纷纷出逃,危急的情势让他们觉得惊惶无措。但有了总领馆就不一样了,同胞们找到了组织,有了“娘家人”,在当地工作生活更加安心。

库区政治局势、安全形势、经济状况、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从头开始了解。每天头绪繁杂,始终处于忙碌状态,周末和节假日也基本无休。这样的节奏成为了工作常态。我们不但要面对工作上的难题,还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受战乱影响,我们平时很少外出,主要活动范围局限于馆舍院内。市场上售卖的商品种类稀少,很多在国内寻常可见的物品在当地却难以购买。基础设施极不完善,电力供应严重短缺,每天有将近一半的时间依靠发电机供电,枕着巨大的轰鸣声入眠是极其折磨但不得不适应的事。卫生医疗条件落后,平日里只得加强锻炼,唯恐生病。最令人难以适应的是,由于当地植被稀少,气候干燥,降水频率低,沙尘含量高,一下雨便是黄泥雨,一起风便是沙尘暴,纵使窗户紧闭,桌上也永远布满了尘土。

不知不觉来埃尔比勒已经两年多了,两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忙碌而充实。原本懵懂无知的“菜鸟”,涨了不少“经验值”,对于外交工作也有了更深的感触。远离祖国亲人,面临着战火考验,自此明白,外交工作不只有光鲜亮丽的一面,更多的时候是默默的付出与牺牲。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正如其他所有的事业一样,新中国的外交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汇细流以成江海,积跬步以致千里。中国外交事业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代代外交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成果。

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走向四海,越是危险的地区,他们的安全和利益越需要保护。目前我国在海外有多个驻外外交、领事机构,不少都处在艰苦、战乱地区。无论是疾病肆虐的西非,战火纷飞的中东,还是孤悬大洋上的岛国,只要有飘动的红星红旗,便有秉承使命的外交官。记得大学校歌里有一句歌词: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这句朴素的歌词用来形容外交官十分贴切,天涯海角,总要有人坚守。事业越崇高,越要保持庄严的使命感;环境越特殊,越要保持对祖国人民的忠诚;工作越艰苦,越需要无私奉献。

作为外交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惟愿不忘初心,不负前人,保持热忱,无悔前行!

(作者为驻埃尔比勒总领馆青年外交官朱楚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

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治法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shaladicar.com/rdmz/2656.html


当前时间: